股王騰訊3月21日公佈業績,2017年收入達人民幣2377億元,按年升56%;純利人民幣715億元,升74%,兩個數據都比預期好。投資者都期望受到業績比預期理想刺激,股價應該大幅上升。怎知人算不如天算,股價不升反跌,還是大幅下挫。(編按:3月22日收市價為$420,較高位$476.6下跌11.9%)
為什麼事實與預期有這麼大的差別?魔鬼就在細節,表面上騰訊2017年業績非常好,收入按年升56%,純利升74%,但是有個別數據顯示業務已經到了一個頂點。騰訊第四季整體收入按年升51%,但按季只升2%。第四季智能手機遊戲收入,出現首次按季倒退,減少7%,顯示一直是集團核心收入的業務已經飽和。內地手遊市場已經不能像以前每年大幅增長,變成一個成熟或老化的業務,新推出的遊戲,也不能力挽狂瀾。
騰訊的皇牌社交媒體微信用戶達到9.88億人,增長111%。最新數據達到10億人,以中國總人口13.4億人來計數,已經飽和,沒有很大的增長空間。舊的社交媒體QQ用戶7.8億人,下跌9.8%。即是整體中國的社交媒體,已經達到人口上限,不能再增長。當然網絡廣告收入、增值服務、雲端、微信支付等仍有雙位數字增長,是增長亮點,騰訊也大額投資傳統零售,及支付業務,打做一個和阿里競爭的零售王國。但新業務需時發展,似乎短時間內未能填補手遊收入下跌。
另外騰訊手上仍有很多投資可以分拆,但分拆業務只能帶來特殊利潤,不能提供一項每年有幾百億元收入的貢獻。騰訊第四季盈利(按非通用會計準則),即是撇除資產升值影響,為174億元,按年升42%,但按季只升2%。環比和第三季的3%差不多,騰訊盈利增長,似乎已經放慢。
如果騰訊要維持48倍的市盈率,2018年第一季盈利需要達到200億元以上,盈利年增長率要達到45%。按過去兩季的業績表現,騰訊2018年盈利是不可能達到按年50%增長。如果騰訊不能達到高速盈利增長,騰訊的估值需要下調。如果騰訊在2018年盈利增長按年只有20%,市場估值只能達到20倍。這是很多騰訊股民、基金經理的噩夢,騰訊盈利不再高速增長,由一間高增長的科網企業,變成一間成熟的互聯網企業,盈利增長只有10%至20%。如果這噩夢成真,恐怕騰訊股價要跌一半。
過去一年多港股升幅,有一半是由騰訊貢獻。若騰訊由高增長股,變為成熟低增長藍籌股,恆生指數的預期也要大幅調低。投資者不能過份樂觀,而忽視投資組合過份集中於騰訊的危險。一旦騰訊市盈率由48倍下跌一半到24倍,散戶投資者,及基金經理都會損失慘重,風險是不可忽視。
騰訊大股東南非上市公司Naspers減持2%股份,涉及1.9億股,集資8百多億港股,得到全數認購。投資者擔心,大股東可能認為騰訊已經到頂,加入減特行動,令到騰訊股價雪上加霜。多間證券商調低其預測盈利,騰訊現時需時加大投資新業務,犠牲短線毛利,來維持集團長遠增長。
市場最大的憂慮是騰訊增長什麼時候到頂,那時由高增長互聯網科技企業,變為一間成熟業務企業。年度盈利增長,由40-50%退為10-20%。那一度是遙遠的日子似乎已經迫在眉睫。
筆者已經沽出大部份騰訊股份。